2025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中观察
2025年上半年,电动化、智能化的“一浪高过一浪”,催生汽车零部件行业呈现更多新趋势。这些趋势不仅改变着行业发展格局,更在重塑产业链生态。
今年开年,DeepSeek造成的轰动,让AI再度炙手可热。被AI技术在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渗透愈发深入,从局部应用迈向全域拓展,成为行业发展新的驱动力。AI大模型的应用还引发行业竞争焦点的重构。不同于一开始只局限于智能座舱或智能驾驶的局部AI,不少车企都开始打造AI基座,以底部支撑上层建筑,AI操作系统的可靠性同样影响着全域AI的可控性。AI驱动的研发也正在成为锂电池技术创新的突破口之一。AI正在改变材料的研发范式,将大幅加速全固态电池的研发速度。
目前,DeepSeek主要被应用于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两大汽车业务板块,通过其开源、低成本和高效的模型优化技术,正在对汽车芯片、激光雷达、操作系统等核心领域产生深远影响,并推动智能驾驶、人机交互等细分场景加速进化,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并提升产品性能。
与此同时,汽车零部件企业跨界布局eVTOL和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案例屡见不鲜,他们正与第二增长曲线不期而遇。在eVTOL领域,因为高比能固态电池软包锂电池的小批量生产更贴合eVTOL需求,新的布局和市场开拓有望加速固态电池的量产应用,为动力电池厂商打开一扇新的市场“出口”。据悉,孚能科技eVTOL半固态电池已进入产业化阶段,完成设计验证与PV产品验证测试,已向低空经济领域头部客户送样;力神电池2024年交付1万支能量密度达325Wh/kg的软包聚合物eVTOL电芯,能够满足高安全性、1000次以上循环寿命、2吨级大吨位飞行器起降的需求。此外,宁德时代、中创新航、国轩高科、欣旺达、比克电池等传统锂电池厂商,以及上海洗霸、欣界能源、金羽新能等固态电池新入局者,纷纷针对eVTOL或低空飞行场景开发更高性能的电池产品。
相比新能源汽车,eVTOL对电池的能量密度、功率等要求更高,这促使企业加大对固态电池的研发投入。固态电池在eVTOL领域的应用,不仅加速了自身的量产进程,还有望反哺新能源汽车领域,提升整体电池技术水平。
人形机器人领域也吸引了众多汽车零部件企业涉足。从仿生关节到精密减速器,从专用轴承到执行器等核心部件,企业们纷纷发挥自身优势布局核心部件。这一战略转型,既源于人形机器人广阔的市场前景,也得益于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精密制造、机电一体化等领域深厚的产业根基。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,拥有诸多独特优势。首先,人形机器人与汽车零部件同属高端精密制造范畴,在材料、工艺、传动系统、精密加工等核心技术方面高度相似。汽车零部件制造过程中积累的精密加工、自动化控制等技术,能够顺利迁移至人形机器人制造领域。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机械设计、传感器应用及控制算法等方面也有较多积累,相关经验可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与生产。此外,零部件企业长期深耕汽车产业链,在高精度制造、规模化生产、成本控制等方面经验丰富,具备成熟的供应链体系。同时,智能驾驶等新技术的发展,让汽车成为“具身智能终端”,零部件企业通过软硬件结合将具身智能技术融入汽车行业,形成产业协同效应。
但人形机器人领域也存在“虚火”现象。部分企业参与其中只是为了追逐热点,产品距离商业化落地还有较远距离。